1)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制度 继承者_汉儿不为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周士相真是愣在那里了,首辅的转折有点大。

  他以为郭之奇会百般反对改制,因为改制之后,朝政大权基本被武臣垄断,没有文官什么事了。

  如枢密院事,枢臣120人,武臣伯侯以上、文臣三孤以上才能入事。相较武臣而言,文臣入枢密院可谓难上加难,因为现在整个定武朝廷曾任三孤以上的文臣,唯归乡钱谦益一人。

  便是郭之奇这个首辅,都不曾得授三孤,而得授伯侯爵位的武臣却是众多。如此一来,枢密院成立之后和大都督府一样,尽是武臣当道。仅靠一内阁,恐怕再也不能制衡武臣了。

  而武臣出自何方,一目了然,这枢密院分明就是周士相为掌控朝堂大权而设,且冠冕堂皇得很。

  身为文官首领的郭之奇,如何会支持这种彻底剥夺文臣权力的改制,他同意,南都的朝堂也不会同意,因此,周士相已然做好进京之后面对“朝堂一空”的局面。

  至于日后国家是不是就从此武臣独大,成为军国,周士相从不担心。早在定武朝廷初立之时,他就曾公开对亲信们说过,往后非军功不得授爵,非爵位不得入阁。以此来更正明中期以来世人对“武夫”的偏见和歧视,使得文武真正成为一家,不再重演宋明文强武弱,以致国亡的教训。

  为此,周士相大力推动军中识字运动,开办三所军校培养合格军官,使他们上马能杀敌,下马能治国。除了军校和兵备学堂,周士相在广东时就下令普及教育,省设大学堂,府设中学堂,县设小学堂,乡村设幼学堂。凡入学堂者,衣食住行都由官府提供,以减轻学生负担。

  广东现在在普及教育上做得很好,两广总督将此事当成一项百年大计在做,为此投入许多资源,所耗费的钱粮甚至占到了广东自身赋税收入的四成,安南等地海贸利润的两成。

  为了鼓励百姓将子女送入学堂,宋襄公还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。并结合科举制,入幼学堂的学子等同蒙生,入小学堂的学子等同秀才,入中学堂的学子等同举人,入大学堂的学子等同进士出身。

  大学堂毕业的学子学成之后,须在兵备讲习所学习一年,尔后在军中服役两年。学子既可投身杀敌以军功晋升朝堂,也可在服役期满后入广东各级官府提供的“听政”职位实习,期满考核合格者即可任事。

  做为周士相最信任的左膀右臂,宋襄公已然将周士相曾经提出的“义务教育”理解透彻,广东方面现在正在努力让所有的启蒙儿童都能入学,使得之前一直被地主士绅所掌握的文字力量能够被所有人掌握。

  周士相对广东在教育上的投入和重视很满意,但眼下却不能在各省全面推广,因为广东现在总人口不过150余万,学子和学龄儿童数量并不多,这才使得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g60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